2023年初春,当马池二村被列入人居环境整治名单时,这个位于武汉城郊接合部的老村湾正面临发展困境:斑驳的墙面、坑洼的路面以及不断外迁的年轻人。
两年后的今天,漫步在改造后的村湾里,青石板路两侧是修旧如旧的特色民居,转角处的文艺咖啡馆飘着香气,村中心文创集市人声鼎沸。
一抹鲜亮的“党建红”,带领这个村庄焕发斑斓的新风采。
2024年3月,00后大学生白宇舟第一次来到马池二村,就被这里的建筑风貌深深吸引。“这些老房子太有味道了,开个小酒馆肯定火。”这个年轻人满怀憧憬。
白宇舟在马池二村开的小酒馆。(图片来源于:大武汉客户端)
作为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缺乏经验的年轻人,也很快面临创业初期的窘境。
白宇舟至今记得,刚租下店面,面对堆满建筑废料的后院不知所措,对办事流程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该申请哪些证照……“那段时间真的焦头烂额,刚踏入社会,一下子就要面对这么多问题。”
就在白宇舟一筹莫展之际,一次偶然参加的青年创业座谈会成为他的转折点。
马池墩社区工作人员走访商户。
会上,马池墩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捷的一席话让他倍感温暖:“来了马池二村,我们就是一家人。有什么困难,党支部帮你解决!”
更让白宇舟感动的是,李捷说到做到——第二天,一支由党员组成的“红色代办服务队”就主动上门。
“48小时内,服务队协调城管部门清走了后院建筑废料;72小时内,营业执照就送到了我手上;一周后,还帮我联系了媒体做宣传。”白宇舟说,最让他感动的是,街道和社区专门为他定制了“创业礼包”,将军路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减免了酒馆前三个月租金,还将酒馆纳入社区活动场地名单。
在党支部帮扶下,“九月小酒馆”顺利开张并快速走红。
在村里成功扎根后,22岁的白宇舟做出了一个让同学们意外的决定——把党组织关系转到马池墩社区,成为村里最年轻的党员。
这两年间,白宇舟也见证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创客到来,云边小卖部、花甜喜柿糖水铺子、非遗工坊等小店陆续开张,让老村焕发新生。
越来越多的年轻创客,到马池二村追逐梦想。
“村里95后‘新村民’数量比两年前增加了300%。”李捷展示的最新数据令人振奋,“我们正在打造从创业孵化到品牌推广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让更多年轻人在村里实现梦想。”
既要吸引年轻人圆梦扎根,也要让老街坊幸福加码。为此,社区党支部创新推出了“红色管家”服务体系。
今年年初,街坊老涂失业,家庭经济收入遭遇窘境。党支部得知后立即行动,当得知村里新建的彩绘公厕需要管理员后,便主动对接,为老涂争取到这个岗位。
这样的暖心故事在马池二村并非个例。党支部推出的“民生微实事”项目通过每月“村民说事会”收集民意,晾衣场改造、垃圾分类点优化等琐碎“小事”都能得到快速响应和解决。
马池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有困难找‘红马甲’已经成了我们的习惯。”街坊老赵道出了党群关系的亲密温暖。
与此同时,党支部积极盘活闲置资源,将常青村16号的老宅改造成集党群服务、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红色驿站”。
即将投入使用的驿站不仅为党员活动提供了场地,更通过文化墙生动记录着村湾的历史变迁,传承乡愁记忆。
马池二村打造IP“马小池”。
马池二村的蜕变远不止于硬件设施的改善,更体现在居民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曾经抵制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的6户居民,如今主动当起政策宣传员,其中李华的转变尤为典型,从带头“上访户”转变为村务骨干,还主动学习化妆技能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并为社区成功争取到1万元公益创投基金。
原先对村务漠不关心的居民,都纷纷参与“村民议事会”;外来商户也主动申请成立联合党支部,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他们自然会把心交给你。”站在新建的党建文化亭前,李捷望着往来的人群,眼神坚定而温暖,“未来将继续用好党建这个‘红色引擎’,带领全体居民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报道支持 - 将军路街道办事处
文、图 - 向江月 晏君
通讯员 - 熊丁丁 蔡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