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 要种田,先 “ 领证 ” ??

©原创   2020-06-13 09:49   肖梓熠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疫情防控固然紧迫,可对于指着收成生活的农民来说,农业生产耽误不得!如何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影响?辛安渡街创新出“云”问诊、“云”专班等等好举措,为农户保增收。


梨子怎么收果?求助微信群!


辛安渡街农户徐连柱,此前“远程连线”辛安渡街农业服务中心果蔬技术员钱学光,求助种植事宜。两个月过去,徐连柱家的梨树长势喜人,果子个个水分充足、个头饱满。

钱学光说:“今年长势最好的梨子,就他家的了,过段时间就能卖个好价钱。”

据了解,今年疫情暴发之初,种植技术员和专家无法一一下地指导,田间生产受到影响。辛安渡街为防止农耕常规节奏被打断,建立起农业信息平台和技术指导微信群,邀请钱学光在内的所有农业技术人员“入群”,成立农耕技术“云”专班。

农户在农业生产中,遇上拿不准的情况,均可以通过视频、电话、微信求助。钱学光每天都会接到4个以上的咨询电话,微信群几分钟不看就能翻上好几页。

整个疫情期间,“云”专班共为400余名农户,提供了农产品销售、出行、农业技术服务、农资配送等线上服务。


       想种田?先“领证”!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除了‘云问诊’,街道针对怎么下地、怎么保障农资、怎么提高种植技术等问题,还提出了许多新的工作方法。”辛安渡街道办事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疫情初期,辛安渡街为确保农事不断,设计出“发证下田”的措施——农户向大队提出外出劳作申请后,街道及大队对农户开展细致调查:核实该承包田的承包人是否为申请人,申请人及家庭成员的体温是否一直正常,申请人此前半月的行动轨迹等。如果调查一切合格,街道就会给农户开一张“下田证”,然后为农户制定错峰下田时段。

从起初的一天一开,到后来的三天一开再到解封下地,“持证下田、错峰下田、分时下田”让辛安渡近5000亩大棚蔬果顺利丰收。

据粗略统计,1-5月份辛安渡街道完成农业总产值约8185万元,同比增长5.3%。近期,辛安渡街东风大队26亩新品黄桃结果,即将上市;汉宜大队60亩蓝莓园孕育着近12000斤蓝莓,经历了去年市场的供不应求,今年也正跃跃欲试。



       铺渠!修路!农民不再“望天吃饭”

土地平整、沟渠铺设、碎石搬运……6月8日,辛安渡街林家台大队“旱改水”项目现场,600亩高低不平的零散旱地上10台挖掘机往来穿梭,40名工人各司其职忙碌着,工程进展喜人。

林家台大队书记李学山介绍,该项目总投资714.33万元,预计今年9月全部完成,将重点解决当地沟渠配套、道路桥涵、抽水灌溉等问题。“以前这块地种什么都不行,收成少,农户都不愿意在这块田上农耕。”李学山表示,项目落成后将极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据介绍,今年5月中旬,辛安渡街农水站已经完成了辖区内107条重点沟渠的集中清杂清淤工作。此外,全面展开54个泵站的维护,保证辖区泵站能随时遇涝排涝,遇旱救旱。辛安渡街农田农电管理服务队根据农户需求,在农田处设立临时发电点,供农户在农忙时用电便利。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生产的‘梧桐树’,加强建设究其根本是为了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辛安渡街经济服务办公室主任邱飞如介绍,目前辖区内道路建设也正如火如荼进行,“道路畅通有利于农产品外销,整体效果将非常明显”。


记者 - 肖梓熠】

【图片 - 戴东辉 王露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