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沪蓉高速一路向北,从黄陂北收费站下,顺着234省道继续向西行驶,一片茶园齐齐整整引入眼帘。这里是黄陂区蔡家榨街桥头寺村,曾为武汉市最偏远贫困山村之一。

2015年11月,东西湖区径河街驻村扶贫工作队入驻桥头寺村,一项项扶贫工作迅猛推进……
2016年,桥头寺村贫困户完成目标全部脱贫,为了让脱贫“长效化”,驻村工作队在这里做起特产茶叶文章,发展出一条脱贫产业之路。
通过政策“节流”
“詹大姐,今年家里情况还好吗?春茶收得怎么样?您和家里老人家身体还好吧?有困难一定要跟我说啊。”
“好好好,都蛮好,真是谢谢你们了,现在生活比以前舒服多了。”
6月9日上午9点,东西湖区径河街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李时彪照例到村民家中走访,患有肺结核的詹汉珍家曾是桥头寺村29户贫困户之一,家中有一位眼盲的婆婆和一个在外务工的丈夫,一家人经常入不敷出。
“詹汉珍家就是典型的因病致贫,我们到了以后首先帮他们完成了医疗政策兜底,通过政策‘节流’缓解最大压力,然后再想办法帮他们‘开源’。”李时彪说。
选准产业“开源”
如何开源,是压在扶贫工作队队长、径河街街道办事处副调研员张爱国心头的一块大石投,自入驻扶贫开始,张爱国带领工作队全力协助当地村委会提升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关注当地政策和产业走向,想为这个长期无产业支撑而致贫的村子开拓一条“持续发展”之路。
2018年,桥头寺村响应黄陂区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决定申报休闲农家乐项目,张爱国肯定了申报项目的举措,但却对农家乐这一方向有些迟疑。“我对桥头寺村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和村民观察了很久,这里做农家乐并不比其他村更占优势,我认为在产业发展上要‘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才能走出一条发展之道。”

张爱国说,桥头寺村全村耕地面积784.4亩,其中茶田就占近500亩,且当地地处山区丘陵、气候湿润,特别适合绿茶种植。而且村民一直都有种茶的传统和技术,当地的29户贫困户中就有20户为茶农。张爱国认为,种植茶叶完全可以成为村民的“金饭碗”。
茶叶加工展示中心 搞起!
在张爱国的提议下,农家乐项目升级为茶叶加工展示中心,并于同年成立了专业的茶叶合作社。据悉,该项目总投资180万元,占地面积430平米,建设面积850平米,集茶叶生产加工、制作体验、文化品鉴、产品展示、农产品安全监测和旅游驿站建设于一体,实现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展示中心项目目前一期主体工程已经完成,二期内部装修也将于本月完工,三期配套设施提档升级预计在今年11月完成。
扶贫队员李时彪有些激动地说:“我们想赶在明年采春茶前全面开放展示中心,把合作社的牌子也挂上,这将是桥头寺村加速发展的里程碑。”
专业人种专业茶 培训!
硬件条件解决了,但“软件”还没跟上。首先是茶农的种植水平良莠不齐,对茶株培养缺乏技术,只能“望天吃饭”,无法稳定和提高鲜叶产量。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我们去年请了一批专家,开展了一期茶叶种植技术培训课,关于科学施肥和预防解决病虫害问题,参与度高,效果也好。”张爱国说,培训课计划每年开展一期,教授种植、制作、品控、包装、销售等方面知识,“现在我们还没有专用场地,未来展示中心落成,我们就有了固定的教室开展这种培训课。”

李时彪告诉记者,村民詹汉珍家有一亩茶叶地,可这一亩茶叶地以前并不能为他们带来多少收益,甚至还需要付出人力成本,“教他们把茶种好,再找好渠道外销,这一亩茶叶地至少可以为这个家庭带来4千多元的纯收益。”
打造品牌 未来可期
展示中心还将解决村民一家一户制茶困难和外销困难。“制茶需要机器设备,让每户茶农自己购买设备,这个成本是比较难承担的。”张爱国表示,通过茶叶合作社统一收购村民地里的鲜叶,然后到展示中心里统一加工外销,提高茶叶品质和价值,塑造当地品牌吸引人气,未来和黄陂区全域旅游产业形成联动,进一步拉开品牌连锁效应。
据介绍,展示中心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生产制作绿茶10000余斤,实现销售收入300余万元,带动村民收入上一个新台阶。同时,项目将采取公开拍卖旅游驿站经营权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招租,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5至20万元,直接带动就业20余人,实现打工增收80余万元。
【记者 - 肖梓熠】
【通讯员 - 冯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