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湖这家企业稳稳“飞”上天!

2022-09-18 17:47   东西湖区融媒体中心  

2017年5月5日,国内首个商用大飞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首飞。5年后的今天,千里之外的武汉东西湖区,一家名为“武汉航达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达航空”)的企业仍在埋头生产相关零部件,为大飞机量产做出他们的努力,航达航空副总经理万月娥表示,作为湖北参与大飞机项目的唯一民营企业,航达将与C919一同载入中国航空史册。

剑指蓝天,自2000年5月成立至今,航达航空用22年的时间坐上了国内航空机载附件维修的头把交椅,建起了亚洲最大的起落架大修厂,以一站式服务串联起研发生产和维修制造全流程,靠的就是“始终如一”这四个字,走一条路,守一颗心,以保证客户飞机“准点启航、安全到达”作为唯一目标。

一锤定音:一定要到武汉去

脱胎于国有航空载机附件研究机构的航达航空,2000年成立,以民用航空维修作为其主营业务。

2000年,千禧之年,对航达航空而言十分特殊,它不仅仅意味着新世纪的到来,更是航空维修市场的一个重要节点。万月娥回忆,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民用航空飞机只能依赖民航局独立航空维修厂进行维修;80年代到90年代初,国内逐步引进大批国际先进的新型欧美制飞机,造成了航空维修需要送到国外进行的局面,导致航空维修周期长且成本高。转折从90年代初开始,随着航空维修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家民航局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国内航空维修市场,航空维修业务逐渐呈回流趋势。

技术攻关团队。

“航空维修是一个很窄的领域,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有极高要求,这就注定了民营维修企业的起步是艰难的,但这片此前还没有民营企业涉足的蓝海也相对给了从业者们很大的信心。”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航达航空成立了。

企业成立之初,航达航空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物流和交通,因为企业所在地没有机场,无法将订单中维修好的机载零部件以“件”为单位发出去,只能“攒”到一定数量的零部件,再统一运到武汉发往目的地,运输过程中又会增加很多不可预料的不便和风险。

但航空维修对时效性要求很高,需要维修方及时解决维修问题,这导致航达航空在早期发展阶段就遇到了市场扩张的天然桎梏。

经过反复衡量,航达航空的创始团队“一锤定音”,决定将公司迁往武汉。“这不是一个容易做的决定。”万月娥称,当时公司的员工几乎都是本地人,如果要整体搬迁,就意味着员工都要举家跟随,但公司要发展,市场要扩张,航达航空毅然决然来到了武汉,“当时东西湖有一条机场高速,零部件从园区出发,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到天河机场,而且当时武汉鑫桥高新技术产业园正在招商,对我们而言,这就是‘及时雨’。”

2002年,航达航空与产业园签订“入园协议”;2003年,武汉基地开始建设;2004年年底,航达航空用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周末完成了整体搬迁,周一正常上班,令行业首次看到“航达速度”。

“‘航达速度’让很多客户看到了我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优良的发展环境和紧邻机场的区位优势作用显现,订单源源不断进来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们完成了第一次跨越。”正如万月娥所说,2007年,落户东西湖不到3年,航达航空业务量达到2万余件,比起步时翻了100倍,航达航空自此坐上了国内航空机载附件维修的头把交椅。

万无一失:不接受缺陷、不制造缺陷

工具桌上,飞机起落架的零件整齐码成一排,左主起落架班组组长王志剑将每一个零部件的尺寸数据核验后,填写在零件检查状态记录单上,这是飞机起落架维修的重要一环,他所在的维修厂房,正是亚洲最大的起落架大修厂。9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径河街塔西路的航达航空科技产业园,维修车间内一片忙碌。

起落架车间。

“起落架和发动机一样,是整架飞机上唯一没有备用系统的部位,其安全性不言而喻。且起落架使用10年或者两万个循环后,无论是否出现故障,都必须进行维修。”在起落架维修车间,一架需要翻修的起落架进厂后,要经过分解、清洁、零件检查、维修、重新组装、测试等流程,维修周期在一到两个月。

“航空无小事”是刻在每一位航达航空工作人员骨血里的认知,他们将起落架维修称之为“翻新”,要按照原厂生产标准翻修成和新产品几乎没有差异的成品,所有的保护层全部去除,然后用十倍放大镜去检查任何一处比头发丝还细小的轻微划伤、磕伤或者腐蚀。王志剑竖起三根手指,重之又重地说道:“我们维修的标准和原则就是万无一失,即不接受缺陷、不制造缺陷、不传递缺陷。”

据介绍,作为亚洲最大起落架大修厂,航达航空科技产业园一年可实现200副、共600个起落架的维修任务,客户涉及波音、空客、庞巴迪、巴航工业以及中国商飞的各类机型。与起落架维修车间一同在2020年投用的复合材料车间,可以对飞机短舱、雷达罩等进行维修、测试等一站式服务,大大缩短了零部件维修时间。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不仅仅在维修设备、机械、技术上有所要求,航达航空对与维修结果有影响的所有相关工作人员也是最“苛刻”的,理论学习、实操、考试是基础,每两年一次的复试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学习和技术突破提出更高要求,也正是这样严格的要求,使得航达航空维修人员的维修技术始终维持在国内最高水平。

制造部车间。

据了解,目前航达航空已得到了中国民航总局(CAAC)、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欧洲航空安全管理局(EASA)的批准,以及印度、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印尼等国民航局的维修许可,与各主要国际著名航空企业开展广泛合作。万月娥表示:“未来,产业园将是企业发展重点,从业人员数量将从目前的600人发展至千人,同时购买更多机械设备及维修材料,不断扩大航空附件维修范围,拥有更多机型维修能力。”

一往无前:研发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4年前,中国首架国产商用大飞机C919制造商“中国商飞”在全球范围遴选供应商。激烈竞争中,航达航空脱颖而出,为C919配套生产部分部件级产品。

万月娥介绍,大型客机被誉为“现代工业之花”,也被称作“现代制造业的一颗明珠”。跨过准入门槛参与其中,必须具备强劲实力。航达航空,就是湖北参与大飞机项目的唯一民营企业,而全国首批参与其中的民企也不过3家。

起落架部。

“作为第三方维修企业,公司接单受制于航空公司和生产厂商,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必须转型。”万月娥说,2007年底,公司成立独立的研发部门,2008年,抓住C919机遇,航达航空向研发进军,开启了公司通往中国商用飞机的市场之门。经过十多年磨砺,公司早已实现华丽转身,由单纯维修转向维修研发并重,“维修只是生存的基础,研发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航达航空研发部相关负责人介绍,C919总装采用了航达提供的百余个零部件。比如,飞机环控系统制冷冲压风门、应急冲压风门;飞机不同部件之间的连接件拉杆;用于发动机外涵引气部件等等。其中,仅风门单架飞机用量就有上百个,价值数百万元。

“不同于其他产品研发的自由,飞机附件研发是一种绝对的‘定制化’,它必须根据整机设计研发,在整机设计的相关部位,以设定参数为基准进行研发突破。”该负责人举例,民用飞机通常会严格控制整体重量,以满足承载更多乘客的需求。最初,航达航空设计制造的应急通风风门和制冷冲压风门总重量34公斤,离目标29公斤相距甚远。

为给风门“减肥”,设计人员采用先进复合材料,建立数字模型、施加负载,以保证高安全系数上更轻的重量;为保证部件具备稳定的抗压能力,3位博士用多台计算机、紧张工作3个月,计算出不同状态点的校核数据。“C919照片里,飞机前轮腹部的三角形,就是航达制造冷冲压风门的风口。”

起落架车间。

2017年3月,中国商飞召开供货商大会,航达航空在银奖排名中位居第一,这是中国航空工业对民营企业的最高褒奖。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