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技工】在0.005毫米间起舞

2023-04-19 09:56   东西湖区融媒体中心  

“五一”国际劳动节将至,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推出《最美技工》系列报道,寻找临空港“最美技工”活动是区人社局开展“匠心临空港”技能人才培育系列活动之一,分享产业工人奋斗故事,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让更多技能人才“竞相出彩”,为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证。

3月2日,记者在武汉航达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见到了车工熊思杰,皮肤白皙,年轻有活力,很难想象他已经在车工岗位上干了9年。

熊思杰出生在武汉,父母都在企业里从事机械加工的工作,被问及为什么会选择学一门手艺,“就是喜欢干。”他笑着告诉记者。就这样,他进入了武汉市第一轻工业学校,学习机电技术运用专业。

不怕起点低,就怕没梦想。刚进校第一年,熊思杰就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普通车床技能竞赛集训。“从3个班级中,抽调了约15人,经过层层选拔,最终确定了5人参加市里的比赛。”可最终上场的名额只有3个,那一年熊思杰作为替补选手,没能如愿参赛。“心里肯定有遗憾,自己暗下决心,一定要以正式选手的身份入围。”

经过一年的努力,最终熊思杰获得了武汉市普车技能竞赛三等奖,那一年他18岁。

临近毕业,熊思杰进入航达航空制造部车工班实习,“刚来第一天就参加了公司组织的理论考试,没啥准备,也就勉强及格。”熊思杰告诉记者,不像之前的比赛性质,零件完成度优先级更高,刚来公司时加工零件的合格率偏低,时常会出现产品返工的情况。

“第一次真切地感觉到梦想和现实的差距。”熊思杰没有气馁,他暗下决心,要把车床加工技术学会、学深、学精,在车工岗位上干出个样子来。

别人干8小时,熊思杰就干12小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期间还完成了大专、本科的学历提升。

“这一行没有捷径。”熊思杰表示,通过一年又一年的积累和摸索,让他实现了从普通车工到精密仪表车工再到超精密仪表车工的三级转变。

熊思杰操作的高精密仪表车床,承担公司重点项目中叶轮、伺服阀类部件的超精加工工作,加工精度都在0.005mm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六分之一。“我会比公司要求的精度范围压缩得更小,做得更完美。”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让他多次参与技术攻关并取得成果。

车工班组长张建红介绍,熊思杰是这一批年轻人里肯“动脑筋”的。“一般滚花受力过大会产生肉眼看不到的裂纹,小熊就会提前想办法解决,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加工细小轴类滚花零件,轴直径大小只有3毫米,一旦受力过大就容易断,熊思杰通过三次对刀具及辅助装夹工具的更改,改变零件切削受力方向,使零件加工成本降低,产品质量得以提升。“以前平均加工100个零件,总会废掉3个,现在这种报废现象就没有了。”

有次图纸要求将换向器的表面粗糙度从0.8更改到0.4,通常加工表面粗糙度0.4的零件,一般工艺方法是粗车后转磨削、研磨加工,由于换向器的材料是紫铜,磨削时经常出现粘砂轮的现象,需要多次修磨砂轮,加工时间长、砂轮损耗快、经济效益低。研磨加工时需要使用研磨膏或研磨液,会对产品性能产生影响,产品加工效率无法保证。

用车削加工能减少工序间周转,提高加工效率,车削加工可以实现干切削,不会对产品性能造成影响,提高良品率,降低能源消耗。熊思杰通过多次试验加工,效果不理想。“通常车床加工也才0.8,要调到0.4,属于挑战不可能。”他通过对5到10种切削参数范围逐个进行调试,选择多种手磨、数控、金刚石刀具,最终超越了标准,现加工出来的换向器表面粗糙度可达0.2,前后经历了1年的时间。

随着技艺的不断提高,熊思杰进场第三年就开始带徒弟,算得上是公司“最年轻的师傅”。即便每天有大量的生产任务,他还是愿意给徒弟更多机会自己上手,“所谓的手感也是通过长期的练习练出来的。”

现在熊思杰带的徒弟有两位已经提升到管理岗位,负责现场生产调度,其余的也都在操作岗位能独立承担生产任务。“工作上最期盼的,就是不断挑战自我。”


报道支持 - 东西湖区人社局

记者 - 蔡倩 张洁 徐一帆 通讯员 - 彭翔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