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要对产线进行巡视,检查、分析质量异常的产品,督促整改到位。
4月13日,在台玻武汉工程玻璃有限公司,汤祥武手持测色仪,正在检测玻璃颜色。23年来,他默默在品质管理员这个岗位上坚守、创新。容颜可以变老,他对产品质量高标准、严要求的“初心”却一直不曾改变。
动作电影里面有很多关于打破玻璃的镜头,有的演员甚至能徒手敲碎玻璃。“这些看起来精彩的镜头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实现的。”汤祥武告诉记者,由于工作习惯,他经常会发现电影里关于玻璃的拍摄场景与实际情况不符,一旁的家人将他视作“工作狂”,对玻璃质量工作的认知融入到生活每个点滴细节。
汤祥武检查玻璃磨边情况
原片镀膜后变成镀膜大板,切割成小块,进行磨边、热处理,和同样处理的白玻组合成成品中空玻璃,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出厂,整个生产过程,都需要进行品质管理。汤祥武告诉记者,通常会用仪器和标准来检测产品质量,随着经验的积累,他可以通过肉眼看出玻璃磨边、平整度等问题,不借助仪器肉眼检测准确率可达99%以上。
很难想象,在台玻公司专职负责品质管理的仅仅只有3人,“质量管理工作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产品质量的提高也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解决。”汤祥武在公司开展全员质量管理,制定质量目标,检查各部门完成情况,将质量培训融入工作各个环节。
台玻公司执行质量“三不原则”,即不接受不合格品、不生产不合格品、不流转不合格品,把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消灭在萌芽中。采取原片可追溯制度,“如果哪一块产品出现问题,同一批次将被锁定,能追溯到每个生产环节。”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采光顶玻璃,“这种钢化玻璃安装上有一定倾角,受重力下坠影响,一旦负荷改变了应力平衡就容易发生自爆。”汤祥武表示,接到类似反映,公司派出调查小组实地考察,查证属实为安装方式不当、玻璃尺寸过大,就会与客户沟通,建议将板面改小符合设计规范。“在现有技术无法突破的情况下,会更多的为客户考虑安全因素,即便会影响产品的销量。”

汤祥武检测玻璃颜色
有个客户要求在同一块玻璃上半边镀膜、半边印彩釉图案。“两个部位颜色不一样,在阳光的长期照射下受热不均匀,容易自爆。”汤祥武向客户解释其中的安全隐患,客户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汤祥武仍觉不妥,及时向公司反映,最终经过公司多方考量,还是拒绝了这笔300万的订单。
“作为一名质量管理者,控制质量风险,确保产品合格,是我最基本的工作职责。”汤祥武的一番话语,道出了他对质量的重视和执着,公司也按照“严”的质量标准,承接各项重点项目建设。

汤祥武检查玻璃磨边情况
武汉一摩天大楼项目由10万方玻璃幕墙组成,建设周期长达8年,“连续6年供货,需要保证每个批次颜色一致。” 要确保每块玻璃颜色一致,需要实行有效的颜色质量控制过程。汤祥武介绍,第一批产品事前留样储存,后面的批次都是根据样品标准生产,比对合格后批量生产,保证每块玻璃的颜色都是一样的。
武汉天河机场二期幕墙项目,两个航站楼同时建设,对供货速度提出新要求,“当时正属于产量爬坡的关键阶段,生产10毫米玻璃镀膜比较困难,通过对不合格品进行数据分析,最终找到了解决办法。”在汤祥武及团队的努力下,质量合格率提升至98%,1200万方的供货及时保障,产量爬坡与质量瓶颈得以同时解决。
参与过多个重点项目,让汤祥武更加深刻体会到了坚守质量的重要性,至今仍保持着勤于学习的劲头。每逢去生产现场检查之余,他还经常与年轻的工人沟通质量要点和心得。
“能为中国制造出一份力,是我无尚的光荣。”
报道支持 - 东西湖区人社局
记者 - 蔡倩 张洁
通讯员 - 彭翔 李分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