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蛋豆腐,麻婆豆腐,剁椒虎皮豆腐,鸡枞菌烧豆腐……谐音“都富”的豆腐,虽不是年饭主角儿,却极讨彩头。
腊月以来,位于东西湖区走马岭街的武汉爱逗豆制品有限公司(下称“爱逗公司”),迎来一年当中最忙的“赶单”时刻。由于订单陡增,公司产量翻了一番。
室外气温在0℃徘徊,生产线上热气蒸腾,2月7日一早,记者换上洁净服、踏过消毒池,再通过风淋间,跟随爱逗公司总经理孔威走进豆香浓郁的车间。
室外气温在0℃徘徊,生产线上热气蒸腾。
浸泡超过10小时的黄豆,正被送入机器内磨碎打浆。豆浆随后会泵入不锈钢罐,加热煮沸到100℃后冷却点浆——经过“七十二变”的寻常黄豆,最后被制成豆腐或豆干,通过冷链物流,分发至武汉乃至周边大型批发市场和终端门店。
每批优质黄豆采购进场,孔威都要亲自把关检验。创业10余年,孔威凭着天生细致与“不服周”,硬是把一爿豆腐作坊做成了东西湖区内产能最大的豆制品厂。
2007年,高中毕业的孔威跟爸妈打理自家豆腐档口。那时,孔威跟众多档口小老板一样,凌晨3点起床忙碌,5点把新鲜豆腐送往市场。
俗话说“人生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没干多久,孔威心里就泛起了新的主意,倒不是因为打磨豆腐的辛苦,“如果一直维持小本经营,卖卖豆腐、豆干,做做街坊邻居买卖,那跟其他档口有啥区别?”那时,即使在超大城市武汉,市场豆制品仍跳不出作坊式生产方式与规模的桎梏。而孔威在市场调查中发现,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需要大量采购品质过硬的豆制品。
孔威亲自把关检验豆干,通过冷链物流,分发至武汉乃至周边大型批发市场和终端门店。
找到商机,那就实干。
没有更多依靠,孔威就一步步积累。他逐步购置设备、扩大规模,然后四处开拓市场,注册“爱逗”商标。第一个大单,就这么来了——
在那所高校食堂,孔威通过食堂师傅联系上学校后勤部门负责人。他苦等好几个小时,终于走进负责人办公室。对方询问爱逗豆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孔威就介绍了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情况,临了放下一句:“您有空可以去厂里看看!”
校方严苛考察后,孔威拿到了供货资格,积累下良好口碑。此后,陆续有单位客户主动找来寻求合作。
2020年,孔威将厂房重新选址到走马岭食品产业园。这里相关企业聚集,产业园的管道热力来自汉川电厂,爱逗公司豆制品生产摆脱了煤炭,用上了绿色清洁能源。
如今,爱逗公司日均生产各类豆产品近30000斤,孔威成了远近闻名的“豆腐大王”。
人生求索,更有意义。孔威表示,龙年继续扩大产能,“在市区开设直营店,让更多武汉市民吃上东西湖豆腐”。
(文 图 戴东辉 蔡欣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