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东西湖区的东实(武汉)实业有限公司(下称“东实(武汉)实业”)汽车零部件智能化生产线项目的4条热成形生产线全部达产,可实现350万冲/年。鲜为人知的是,这项促使该公司与国内一线车企多个热销车型关联配套的关键技术,背后有院士团队的鼎力支持。
热成形生产线。(企业供图)
在武汉市、东西湖区科协支持下,东实(武汉)实业院士工作站9年来致力于热成形核心技术创新研发,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先进材料研发平台和创新体系,并不断形成新的企业标准与行业规范。
热成形技术是指通过高温加热然后极速冷却,使材料性质发生改变。经过热成形处理后的汽车零部件,抗拉强度可提升至原来的3至5倍,重量可降低15%,碳排放可减少10%,是降低汽车能耗和提高汽车安全性的重要技术。
东实(武汉)实业是率先将热成形技术运用于民用汽车零配件生产上的专业化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为深入破解技术应用难题,该公司在武汉市、东西湖区科协牵线搭桥下“三顾茅庐”,派员前往沈阳拜访被誉为“中国超级钢之父”,在钢铁材料轧制理论、工艺和自动化技术方面有50余年研发经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10月,东实(武汉)实业聘请王国栋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组建以易洪亮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建立热冲压成形技术及焊接校企联合实验室,就热成形技术展开深度产学研究。
王国栋院士(左一)在东实(武汉)实业现场指导。(企业供图)
“院士工作站一直带领我们科技创新。”东实(武汉)实业首席工程师刘鹏介绍,9年来,院士工作站帮助企业累计解决了数百项技术难题,科研团队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带有涂镀层的钢工件电阻点焊方法”,可有效解决焊接飞溅问题,节省了人力和电能;“热冲压成形用钢板以及热冲压成形构件和梯度力学性能控制方法”,能够满足车身不同区域差异化力学性能要求,在推动汽车零部件更加高强度、轻量化方面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院士工作站指导下,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高。“院士及其团队能够通过联合攻关、技术咨询等方式,把疑难科技问题解决在一线。”刘鹏表示,院士工作站为企业带来了先进技术和全新思维方式,有效提升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公司凭借关键成果转化技术,获得武汉市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参与相关国家标准编写,“先进高强钢复杂薄壁构件冲压成形成性技术”等新技术直接带动产业链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东实(武汉)实业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获得国家专利127项,其中发明29项。公司高强度、轻量化汽车零部件,运用于比亚迪、岚图、本田、小鹏等多款热门车型,被岚图汽车等多家车企评为优秀供应商。
“没有院士的鼎力支持,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刘鹏介绍,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以来,院士团队专家平均每月对企业进行5至6次实时服务、每年进行10余次定期培训,院士亲自指导重大项目建设。
“做好协调服务,促进科技创新。”区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科技创新和发展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拓宽院士资源引进渠道,与建站院士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构建长效联络服务机制,促进院士工作站提质增效。同时,发挥好院士及其团队作用,创新合作方式、深化院地科技合作,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为集聚高端智力资源创造良好条件。
报道支持 - 区科协
文 - 向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