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位于东西湖区走马岭街的武汉市科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下称“科洋生物”)获悉,其高效设施渔业——工厂化循环水温室大棚鳗鱼养殖基地项目一期即将完工,计划月内投用。
走进科洋生物园区,记者看到工人正在建造鳗鱼养殖池防护墙,为竣工验收做准备。
在占地约385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殖大棚里,建有两个长110米,宽12米至24米,深2.5米的养殖池。公司总经理助理黄元方介绍,这里将投放24万尾鳗鱼苗,产出成品鳗鱼80吨。
工人正在建造鳗鱼养殖池防护墙。
鳗鱼属于洄游性鱼类,在淡水中生长、在大海里产卵,因此鱼苗只存在海洋中。目前,国内还无法人工繁殖鳗鱼苗,是将鱼苗从海洋中捕捞回来,再人工精心培育。
海鲜陆养,如何让鳗鱼适应淡水环境?
黄元方介绍,鱼苗引进后,第一时间放入盐分接近海水的淡化池培育。从第二天开始,淡化池每天定时定量加入本地淡水,逐渐把池水盐度降低,7至10天后,淡化池中的水环境和大塘里水环境基本相似,这时,鱼苗可放进大塘养殖。
科洋生物运用先进养殖技术,为鳗鱼创造舒适生长环境。
淡水养殖海水鱼的关键,除了管理水质,还要根据养殖品种的生长特点,选择合适的饲料,合理控制养殖密度,科学搭配养殖品种和养殖规格。
“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利用新技术发展装备化养殖,才能闯出市场。”黄元方透露,科洋生物在鳗鱼养殖基地建设过程中,已申请5项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并从去年10月开始追加投资,购置进水系统、自动排污管道等设施,打造标准化养殖大棚,建设高端鳗鱼养殖基地。
“环境好,营养足,养护精,鳗鱼长得又好又快。”黄元方告诉记者,鳗鱼一般长到250克到400克之间才上市,传统土塘养殖需2年,工厂化养殖仅需8到12个月。
这是因为,鳗鱼对水质、水温、饲料等外在环境要求很高, 工厂化养殖可以让鳗鱼住得好吃得好。
鳗鱼爱干净,养殖时需及时清除水中污物和残渣,控制水体内病原菌。
工作人员向池塘洒消毒液,保障鳗鱼养殖水质标准。
工厂化养殖池底采用0.3米厚度的三合土(石灰、石粉、干土)夯实,再铺上0.2米厚的鹅卵石和0.2米厚的瓜子片石,改良了水质底部环境。池底按间隔0.5米铺有管道,饵料投喂1小时后自动排污。
鳗鱼爱活水,因此池底增氧系统通过底部罗茨鼓风机输送空气,池底曝气盘和水面增氧机增氧相结合,“还原”出活水环境,保证养殖池内溶氧充足。
鳗鱼冷不得也热不得,养殖池采取了控温技术,记者看到,养殖池旁高精度数显温度计上显示出池水温度为23.2℃,这是鳗鱼生长最舒服的温度。
在野外和土塘环境下,从11月到第二年3月温度较低,鳗鱼几乎不再进食,靠消耗身体里的能量撑着,体型会“日渐消瘦”。科洋生物依托电厂的热能保障,为养殖基地创造四季如春的环境,全年皆可育苗生产,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下,鳗鱼的胃口自然也好,吃嘛嘛香。
科洋生物2004年落户东西湖区走马岭街,之前养殖的多为“四大家鱼”,2010年左右开始尝试转型,与国内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成长为集水生动物药品、生物渔肥、微生物制剂、生物饲料等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以鳗鱼等特种养殖为特色的农业企业。
2023年,科洋生物承担了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批准立项的“工厂自动化鳗鱼饲养关键技术研发”重点研发项目,攻关鳗鱼养殖中的寄生虫病害防治、饲养技术、自动排污及水质自动监测调控等技术,实现工厂自动化鳗鱼饲养规模化、绿色化、集约化、智能化,达到降低养殖成本和劳动强度、减少病害和用药、缩短生长周期的效果。
工厂化循环水温室大棚鳗鱼养殖基地项目一期即将完工。
凭借创新发展模式,科洋生物在东西湖区实现了水产养殖的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深度转型,截至目前,其高效设施渔业面积达到2.8万平方米,经济效益增长了12倍,成为武汉市水产养殖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科洋生物还发挥出了产业示范效应,带动了周边养殖户、合作社20余户,形成了一整套可复制推广的鳗鱼养殖新模式。
“烤鳗鱼工厂正在同步建设,提高鳗鱼生产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黄元方谈到公司在东西湖区的未来发展时,路径清晰,充满信心。
(文 - 蔡倩 图、视频 - 王露 通讯员 - 陶璨 石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