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巷换新颜,居民留乡根
近日
东西湖区柏泉街擦亮小镇(二期)项目
通过竣工验收
通过重构街巷空间、完善配套设施
修缮老旧建筑、保留原生态民居
茅庙集的7条主题巷道与30余处文化景观相映成趣
柏泉擦亮小镇(二期)项目,起于临空港大道与柏泉路路口,止于柏泉路与环山路路口,场地呈长带状,总面积约8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茅庙集街、七巷、两坊、游客中心的外立面改造以及公厕、景观、给排水、电气改造和夜景亮化等。
据悉,项目开工以来,各部门通力协作,紧扣“打造品质工程”目标,严格执行设计和施工标准,同时开通“民意直通车”广泛征求意见,确保建设符合居民需求。
茅庙集北路与柏泉路交叉口处,坐落着古镇街区和柏泉学校,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设计施工过程中特别注重道路景观打造,不仅拓宽道路便利居民和师生出行,还应学校和家长需求,安装了约1公里长的庭院路灯,照亮学生放学回家的路。
升级后的茅庙集北路便利师生出行。(东西湖融媒图片资料库)
“项目在对古街巷、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的同时,巧妙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与文化展示功能,既保留烟火气、留下原住民,又增强了体验感。”茅庙集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王三保告诉记者,街区环境的提档升级不仅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也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茅庙集全长850米的纵向主街及7条居民住宅前后的特色小巷全面焕新,既古色古香,又各具特色。
改造后的小巷既古色古香,又各具特色。
凤鳞巷展示老旧物件、杏林巷主打节气养生、鸿雁巷再现驿站文化、年余巷融入腊味特色、腊月巷尽显风土人情、琼露巷烘托茶酒之调、迎客巷洋溢好客民俗,杜公湖、景德寺、柏泉古井等30余处各类景点手绘跃然“墙”上。
环境的改善吸引了68岁的李全英等搬迁户回迁:“巷子硬件设施不比城里小区差,更温馨更舒服。”
徜徉在焕新后的茅庙集,餐饮、茶馆、民宿等280户商家有着统一的古风招牌,干净整洁的柏泉路上,来往车辆有序行驶。
味宜轩精致家常店开业刚一年,自柏泉街擦亮小镇(二期)项目实施以来,客流量显著增长。“门口新打造了免费停车场,游客逛完茅庙集,来店停车吃饭非常方便。”老板周莹告诉记者。
新建停车场方便游客停车。
华荣干鲶鱼坊是茅庙集上年头最久的腊味坊。老板蔡梦宁介绍,今年店铺与年余巷形成了“前店后景”的新格局,游客选购腊味后,可在打卡墙前拍照留影,体验感更好。
新绘的墙画可供游客拍照打卡。
环境焕新后,居民们参与建设的主动性也更强了。20余名街坊组建起凌艳舞蹈队,“希望通过我们的表演,给古集增添风韵。”每次排练结束后,大家都会来到鸿雁巷的“居民议事亭”,主动讨论服务游客与街坊方案,你一言我一语,将小镇事当自家事安排得井井有条。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也经常来“居民议事亭”,和街坊们坐一坐、聊一聊,收集需求。
茅庙集上新打造的议事亭。
“幸福感提升了,大家的责任感自然就强了。”王三保深有感触地说,社区后续将健全长效机制,开展设施功能、风貌特色、管理水平“三提升”工作,既要维护看得见、摸得着的外部硬件环境,也要培养居民生活习惯、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将茅庙集建设成颜值与内涵更吸引人、文旅名片愈发闪亮的特色小镇。
“柏泉街擦亮小镇(二期)项目,是集民生福祉、文化传承、小镇振兴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不仅美化了人居环境、公共空间等‘面子’,更注重夯实设施功能、治理水平、产业发展等‘里子’。”柏泉街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完工后将为文旅休闲等业态提供更优质的空间载体,促进柏泉街全域旅游发展质效再提升。
报道支持 - 柏泉街道办事处 中国一冶湖北分公司
文 - 徐卉婷
图 - 晏君
实习生 - 陈怡帆
通讯员 - 刘仪聆 张野 张栋 刘亚丽 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