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赛6奖!东西湖学子怎么做到的?

2025-09-10 17:45   武汉市东西湖区融媒体中心  

“胶带黏紧,轴径改小,动力要稳。”在武汉市园博园学校物理实验室,几名初中生正围着一辆无碳小车低声讨论。

这是过去几个月午休时分最常见的画面。谁都没想到,这些从零碎时间里“挤”出来的分分秒秒,最终汇聚成一场全国大赛中的高光时刻。

今年8月中旬,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AILD)总决赛落幕。代表湖北省参赛的东西湖学子,一举斩获三金、三银的优异成绩。奖牌背后,不仅是一场比赛的胜负,更是武汉市园博园学校“让每个孩子在实践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光”的教育实践。

比赛现场合影。(校方供图)

“这不是偶然。”副校长夏丽娟说。组织学生参加这类“劳动+智能”融合大赛,是学校“赋能教育”理念下的必然选择。“AILD大赛提供了平台,让学生用智能技术赋能劳动,用劳动场景检验创新——这与我校‘面向未来,培养时代新人’的定位高度契合。”

理念落地,需土壤滋养。

课程,是第一个支点。学校开发《人工智能》《创意编程入门》等校本课程,从小学到初中阶梯推进。课堂之外,“我是小小发明家”项目式学习、年度科技节等活动,持续点燃学生创造热情。

硬件,是关键支撑。学校建有“科技馆”“人工智能活动室”,还专门打造了“智能劳动创新实验室”。3D打印机、传感器模块、机械组装工具一应俱全。学生随时可以走进这里,把点子变成实物。

师资,是有力后盾。信息技术、物理、综合实践三科教师组成指导团队,提供从理论到技术的全流程支持。

初中物理老师陈开宇,是此次大赛指导老师。他亲历了孩子们120天蜕变全过程。

“比赛项目叫‘绿水青山无碳小车’。120分钟内独立设计、制作、测试。拼的是动手,是知识应用,更是临场心态。”指导老师陈开宇说。

备战从五月开始,学生白天上课,午休集训。他利用碎片时间组织理论培训和实操演练。无碳小车迭代了三代——增加履带、改小轴径、实现全轮动力输出,结构、传动、缠线方式逐一优化。

初中物理老师陈开宇给学生们提供指导。

“分工基于个人优势。黄靖弘心思细腻,负责车架与线轮;杨子恒擅长空间构想,主导底盘与车轮。”指导老师陈开宇说,两人默契配合,如同紧密咬合的齿轮。

省赛惊险一幕,如今已成故事。当时胶水未干,轮轴突然脱落。仅剩三分钟,黄靖弘用胶带混合胶水紧急固定。小车跌跌撞撞冲过终点,拿下银牌。“那一刻,我们明白细节才是工程的灵魂。”他说,这次经历,让团队在国赛舞台上,稳定发挥,小车一路直达金牌。

银奖小组邹柔嘉、李紫彤、葛天浩则对团队力量体会更深。复赛时结构不稳,时间紧迫。三人分头加固、调试、检验,在最后一刻完成作品。“工程不能单打独斗。信任伙伴,才能走得更远。”邹柔嘉说。

比赛落幕,成长继续。

如今,这些选手已回归课堂。但某些改变悄然发生。

“不能只模仿模板,要有自己的思考。真正理解原理,才能创新。”邹柔嘉说,“这就是工匠精神。”

李紫彤也深有感触:“比赛不仅是竞技,更是一次对未来实践能力的锻炼。”她想对学弟学妹说:“别紧张,相信自己。既然选择参加,就要认真投入到底。”

指导老师陈开宇观察到,经过大赛锤炼,学生们不仅变得更沉稳自信,还对新能源、科技类职业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是比奖牌更珍贵的收获。”

“这次成绩给我们两个启示。”副校长夏丽娟说,“‘劳动+智能’是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路径,每个孩子都有创新的可能——只要给他们搭建平台和桥梁。”她透露,学校将继续推广这种融合教育模式:优化校本课程,增加“劳动智能”类实践项目;定期举办校级创新劳动大赛,降低参与门槛,让“爱劳动、善创造”成为每一个园博园学子的特质。”

报道支持 - 区教育局  园博园学校

文、图 - 周玉微 

视频 - 徐佳宝

通讯员 -  唐敏  鲍思维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