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半的金山大道,阳光掠过二雅路地铁站C出口,市民詹女士骑着电动车,熟练地驶入新施划的白色停车框内。“现在停车方便多了,不用再围着地铁站绕圈找车位。”她抬头看去,深蓝色指引牌上“居民电动车停靠点”“共享单车区”字样清晰可见,车辆分区停放、井然有序。
近期
全区地铁站非机动车停车位
扩容优化提升工程
有了初步成效
东西湖城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通过深入调研、多元协同、分类施策
探索出一条“共情共治”的
非机动车管理新路径
“以前地铁口围栏外停满车,早高峰挤不进,晚高峰找车难,真是头疼!”家住融创观澜府的王先生对改造前的二雅路地铁口记忆犹新。作为重要通勤节点,该站服务沿海赛洛城、融创观澜府等多个社区,大量居民依赖“电动车+地铁”出行。停车位不足导致车辆挤占人行道、甚至堵塞应急通道,地铁工作人员多次反映通行受阻。
为切实解决群众“停车难”问题,东西湖城管联合街道、规划、园林、交通等多部门,与施工方服投集团公共设施运营公司多次现场勘查、反复论证,最终制定出精准改造方案。
/ 二雅路地铁站口非机动车停车位扩容改造后,车辆分区停放、井然有序
“我们提前对各个站点的人流量、早晚高峰停放量等进行了测算、统计。”服投集团相关负责人韩一新介绍,“一站一策”是核心策略,不同站点周边环境存在显著差异,需因地制宜、量身定制改造方案。
在二雅路地铁口C口一侧,一片植被稀疏的闲置绿地被重新规划,腾出300平方米空间,新增500余个电动车位,有效释放了地铁口安全区域。
/ 深蓝色指引牌上“电动车停靠点”字样清晰可见,市民得以快速识别、规范停车
“现在停车方便,还修了直达步道,不用再绕远路!”更令人称道的是细节处的用心:针对D口居民前往菜场的通行需求,城管部门不仅拓展200平方米停车区,还在绿化带中铺设两条塑胶步道,并将对面石板路改造为2米宽缓坡。“婴儿车、轮椅都能轻松推过,下雨天也不怕踩泥坑了。”过往居民纷纷点赞。
/ 城管队员引导居民分区停放单车
通过“白线框停电动车、黄蓝线框停共享单车”的分区管理方式,配合地铁口5米内设立的醒目指引牌,市民得以快速识别、规范停车。早晚高峰时段,城管队员、街道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单车运维人员协同值守,主动引导,“堵心点”转化为“顺心港”。
二雅路的成功改造,是东西湖城管“分类施策、分级治理”体系的一个缩影。
面对全区20个轨道站点
78个出入口的差异化停车需求
城管部门划分三个治理层级
对20个车辆密集、空间紧张的一级点位,采取“合理减量+规范引导+降坡扩容”综合施策;对31个车流中等的二级点位,安排专人定时巡查,守好秩序底线;对27个需求较低的三级点位,以清晰标识引导市民自主规范停车。
/ 地铁站口标识清晰
据悉,截至目前,已完成20个站点分色标线施划,设立35块指引牌;7个站点、11个出入口已实现扩容改造,新增停车面积1300平方米,同步容纳1800余辆非机动车,缓解“一位难求”困境。在8个重点站点早晚高峰时段,累计投入400余人次值守,规整车辆1200余辆次,劝导文明停车790余人次,周边秩序显著改善。
治理不只是政府“单打独斗”。东西湖城管积极构建“政府监管+企业履责+公众参与”机制,联动街道、单车企业、地铁站点,通过发放提示卡、设置“小喇叭”等方式宣传规范停车。
自2023年起,在吴家山街、常青花园试点推动政企合作,美团、哈啰等企业积极参与协同管理。值得一提的是,全区52名环卫工人在完成保洁任务的同时,协助规整车辆。
/ 环卫共治管家参与单车规整
在常青花园三级管控区,“政企校+环卫”多元共治模式成效显著。武汉轻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已开展43次治理活动,321名学生累计服务660小时。“每摆正一辆车,就感觉为城市出了一份力。”机械学院学生邓家乐从参与者成长为组织者,获评“共享单车治理之星”。
无论是重点点位的“空间优化+细节升级”,还是全区推行的“分级治理+社会共治”,其核心都是东西湖城管的“共情式管理”理念——治理不只是划线和立牌,更要回应市民真实需求,化解日常痛点。
“我们算的是三本账:民生账、精准账、合力账。”东西湖区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盘活闲置资源解决停车难,是民生账;按需分级治理,是精准账;调动企业、学生、环卫工等多方力量,是把‘要我做’变成‘一起做’,是合力账。”
下一步,东西湖城管计划将金山大道地铁口改造经验推广至宏图路、金银潭大道、107国道等主干道沿线,因地制宜优化停车秩序,让“分级治理”覆盖更多角落,让“群众共治”凝聚更多力量。
报道支持 - 区城管执法局、区服投
文 - 陈亦希 向江月
图 - 通讯员提供
通讯员 - 汪玉平 刘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