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湖的街巷里,没有米其林的精致摆盘,没有网红店的浮夸噱头,却有两家店,以一口活鱼、一锅老酱、一瓢热汤,把湖北水乡的鲜活与家常的温暖,熬煮成食客心头念念不忘的牵挂。
掀开门帘,“铁锅鱼・地道湖北菜”的烟火气先裹着水汽扑面而来——用餐区角落的玻璃鱼缸里,鮰鱼摆尾、草鱼展脊,银亮的鱼鳞在暖光下泛着活色。凑在缸前挑选,与老板汤洪斌敲定今日要尝的鲜:“要这条鮰鱼,多炖会儿!
汤洪斌笑着应下,捞网一伸,活鱼带水落入盆中,“这鱼就得现选现杀,差一分火候都出不来那个鲜!”他的声音带着黄陂人特有的爽朗,21年来,这句承诺成了这家店不变的开场白。
44岁的汤洪斌,十几岁时独自来东西湖闯荡,最初只是餐馆里帮工的学徒。从攥不稳菜刀学切配,到颠勺练得手臂发酸,再到对着酱料配方反复调试,他用光阴摸清了食材的脾性,也攒下了开一家小店的底气,和妻子撑起了这家店,夫妻二人一个掌勺把控味道,一个招呼食客打理前厅,把异乡的日子,熬成了街坊邻里都惦记的味道。
如今汤洪斌虽不常亲自上炉,却始终守在厨房旁,盯着细节。掌勺厨师舀出他秘制的酱料,十几种香料熬就的酱汁,在热油里滚出琥珀油花,香气刚起,便将现杀的鮰鱼滑入铁锅,高温锁汁,煎出金黄焦香;接着铺上煎好的豆腐——外皮微脆,内里多孔,正等着吸饱汤汁,再码上嫩得能掐出水的黄瓜块,盖上盖子焖煮片刻。汤洪斌在一旁叮嘱:“火再小点儿,焖透了才入味!”简单一句叮嘱,藏着他对味道的较真。
蒸汽顶开锅盖,鲜辣香气轰然散开,满屋子都是勾人的滋味。待铁锅鱼端上桌,咕嘟冒泡的汤汁里,鮰鱼的蒜瓣肉泛着油光,一抿脱骨,酱料的醇香在舌尖层层化开;煎豆腐咬开时汁水四溢,咸鲜里带着一丝微辣,黄瓜则裹着汤汁的鲜,清爽解腻。
老食客都懂,这口鲜里藏着的不只是食材的讲究,更饱含着汤洪斌提前备好的秘制酱料,凝聚了厨师按他的标准把控的火候,更深藏着一个黄陂人在东西湖扎根的坚韧、夫妻二人21年的坚守,以及寻常烟火里,最动人的匠心滋味。
营业时间:10:00-22:00
地址:东西湖区啤砖路57号附11号(三店学校对面)
推开“鱼头泡饭・江南鱼宴”的大门,前厅的玻璃鱼缸先攫住目光。清透的水里,胖头鱼摆着肥厚的尾鳍,偶尔撞得玻璃轻轻震颤。去年盛夏,这家在黄冈开了六家分店的鱼鲜馆,把水库边的鲜活鱼,搬到了东西湖的街巷里。
“我们的鱼,只认水库自养的胖头鱼。”店长余威的手指点向鱼缸里最欢实的那条鱼,语气里满是笃定。话音未落,后厨师傅已伸手捞起一尾鱼,铁刮子划过鱼身,鱼鳞簌簌落在瓷盆里。“客人点单才能捞鱼,活鱼现杀,一鱼一吃绝不隔夜。”刀起刀落间,鱼肉泛着粉白的光泽。
灶台上的铁锅早烧得发红,一勺秘制酱料下锅的瞬间,酱香裹着热气猛地窜进鼻腔。豆瓣的醇厚、黄豆的绵甜,在火上慢慢熬煮,熬得酱汁浓稠发亮。没有武汉人常吃的香辣劲,却凭着这份温润的咸香,让不吃辣的老人孩子都能放开筷子。
最勾人的,是浇在米饭上的那勺鱼头卤。店里的五常米,六块钱一斤的成本价,蒸得颗颗分明,带着米本身的清甜。滚烫的鱼头汤汁浇下去,米粒瞬间吸饱鲜味,筷子一拌,酱汁裹着米粒滑进嘴里,连碗底都要刮得干干净净。“好多客人专门冲这碗泡饭来,还会打包两份米饭,说回家拌着吃也香。” 余威笑着说道。
除了招牌鱼头泡饭外,洪湖野藕炖排骨也是桌桌必点。粉糯的野藕来自洪湖深处,炖得入口即化,咬开时还能拉出细细的藕丝,排骨的鲜全浸在汤里,喝一口,满是武汉人记忆里的家常味道。
十三间包间加前厅十多张桌子,一到饭点就坐得满满当当。热闹的谈笑声里,混着酱香、米香、藕汤的鲜香,是最实在的人间烟火。“当初选择在这里开店,就是看中了这里的热闹和人气。”余威望着满座食客,眼里满是满足,“能让大家吃到一口新鲜实在的家常菜,比啥都开心。”
营业时间:09:00-22:00
地址:东西湖区金北一路57号(三店学校对面)
若你也馋这口鲜,不妨循着烟火气走进其中一家。看鱼缸里银鳞摆尾,等铁锅里香气漫溢,再尝一口裹满酱汁的鱼肉或吸饱鲜卤的米饭,便会懂得:所谓人间至味,就在这街巷里、铁锅中、一碗一筷的寻常烟火里。
报道支持 - 径河街道办事处 稻香社区
文、图 - 黄柳 杨倩
通讯员 - 黄梓萌 张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