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对一时难以整改的隐患要挂牌督办;2021年底,整治工作要取得明显成效;到2022年底,要形成一批制度成果。”
连日来,区应急管理局全面梳理并统筹推进全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攻坚年”成果,攻坚第四季度、确保全面精彩。相关负责人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全区安全生产管理再上新台阶。
高危企业生产
实现24小时监控
“我们一个班5个人,实行24小时值班制,交换班时还要填写监管记录,保证无一缺漏。”在区应急管理局监控室内,记者看到了历时1年建起的全区高危企业安全视频监控平台。屏幕上正显示山绿农产品公司4个不同区域的实时画面。屏幕左下角,标注有不同企业名称,可随时点击查看。
工作人员通过视频监控平台监督高危企业生产 记者戴东辉 摄
据了解,高危企业安全视频监控平台对全区29家高危企业的监控视频、动态参数、基础数据等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实现了高危行业安全风险数据主动监管,推动传统监管方式向信息化方式转变。
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9家企业包括加油站、涉氨制冷、重大危险源、危化经营、危化生产以及烟花爆竹批发等6大类型,“24小时不间断监督管理重点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真正做到有效预防。即使出现事故,也有视频存档取证,达到加强监管和警示的作用。”
区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现场检查生产安全
监控之外,实地走访也在加密强化。今年以来,全区安全生产开展“321督查”行动,通过科学规划,增加检查频次,执法监察大队每周巡查不少于3天,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科每周巡查不少于2天,综合协调科每周巡查则不少于1天。
通过高密度巡查,不间断对区内企业生产进行“刷屏式”监督检查,结合视频监控平台,对企业进行危险梯队排序评估,可以针对危险系数不同的企业,采取对应且精准的监管与服务。
3色预警
精准“狙击”事故隐患
“今年9月,新《安全生产法》开始施行。根据新法规定,我们特地设计编制了一套检查指南,将小微企业、中型以上企业及规上企业,按法律条款进行分类指导、监督。”在区应急管理局执法监察大队队长陈爱玲的办公桌下,放着一摞牛皮纸包封的《检查指南》,那是今年9月以来,在新《安全生产法》管理下,区内各企业安全检查情况的记录。
从《检查指南》分类中可以看到,目前区内采用应急管理局直接监管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对涉氨涉氯的危化品企业、过去3年发生过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规模以上企业等安全等级较高的企业,由应急管理局执法监察大队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科直接监管;其余企业则按照管理权限,由街道及相关部门管理。
“越精准,效率就越高,对全区安全生产事故的控制也就越严格。”陈爱玲介绍,今年以来,应急管理局还邀请专家团队随执法监察大队对企业进行走访调查,对安全生产技术上的问题反复核验;采用“白黄红牌”分级预警法,不再一刀切管理,而是根据企业安全生产运行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监管预警。
区应急管理局检查加油站
在严格监管基础上,我区不断加大安全生产(生活)理念的宣传和普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科工作人员张喜良介绍,针对风险企业,常态化开设安全管理培训。此外,各街道安管办工作人员也会在应急管理局轮岗培训,从熟悉法律法规开始,到监察流程、整理案卷,全方位提升业务能力。
“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应急管理系统要做好全区安全生产的‘压舱石’,责任压实也要落到实处,努力整体提升企业自查能力和各相关部门、街道安全生产的管理能力。”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