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刻苦钻研
技艺精湛
是生产一线的带头人
他忠诚敬业
经验丰富
是工程技术的掌舵人
他热心敬业
甘于奉献
是队伍建设的领航人
他就是中建三局一公司
钢结构公司技术负责人黄志强
从业21年来,他用青春、汗水和智慧铸就了一个又一个工程奇迹,创新提出的逆作法钢柱采用非焊接式柱脚定位器安装施工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带领团队建设的武汉康宁10.5代玻璃基板生产线项目,打造了全球先进液晶玻璃基板厂房,斩获了“中国钢结构金奖”国家级奖项;主导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在我区创办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钢结构智能建造实验室。

8月7日,在中建三局G107国道快速化改造项目二标段钢箱梁安装现场,黄志强的身影穿梭在项目工地,了解各工序生产情况、现场指导员工焊接操作以及对生产安全进行检查。

奔波在各项目现场是黄志强的工作常态。从施工现场下来,刚摘掉安全帽的黄志强,头发有些凌乱,不停地擦着脸上的汗,工服背后早已湿透。对于项目建设,黄志强总结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门心法,即“精、谋、新、拼、安”。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更是企业发展路上制胜的法宝。”黄志强面对钢结构工程特殊节点焊接技术难题时,坚持做大量工艺评定和试验,致力科技创新,实现新工法、新工艺在项目上的应用,为项目生产提供不竭动力。

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钢结构智能建造实验室
为突破建筑钢结构智能建造过程中的“卡脖子”关键技术,2022年,黄志强主导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在东西湖区创办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钢结构智能建造实验室,围绕建筑钢结构体系工业化程度低、工厂生产线效率低、工地智慧化程度低、产业链一体化程度低等“四低”状况进行专项攻关,促进传统钢结构建造方式的数字化创新和转型升级,目标建设成为全国前三、国际领先的突破型、引领型钢结构智能建造实验室。

黄志强主导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创办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钢结构智能建造实验室
项目生产过程中,黄志强不断推动多种创新技术的应用,助力武汉天河机场、湖北广电传媒大厦等一批重点大型项目技术攻关。
2022年初,黄志强深入产研基地和生产线上的工友深入交流探讨,经过多轮的实验,初步实现了焊接设备自动化切割定位、开坡口一次成型以及箱型构件U型组装支撑简便化。开展焊接机器人应用研究,对可以开源的焊接机器人进行焊接参数匹配程序植入研究,为机器人提供适合现场焊接的各层各道焊接参数,初步完成焊接参数匹配程序的开发。形成一套钢结构智慧工厂评价标准,打造了一支既懂工程业务又懂数字化的核心团队。

“建设‘超级工程’,必须要有独家绝技。”黄志强回忆道,2018年参与建设武汉康宁10.5代玻璃基板生产线厂房,建设过程中,他致力推动智慧建造,创新建立500精度的BIM模型,直观显示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碰撞情况,进行复杂节点拼装制作流程可视化交底,较传统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厂房炉区工艺钢施工前,创新采用“分段端铣+总装”技术,端铣后的钢梁表面平整度误差在0.5mm以内,分段经总装后整体表面误差在1mm以内,实现了工艺钢毫米级偏差控制。
“厂房项目,焊接是关键。”该项目焊接要求侧面水平偏差在1.6毫米以内,在专业领域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黄志强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改善焊接作业环境,严格把控焊接时的风速和湿度,有效确保了厚板焊接质量。在钢结构屋盖施工中,他创新采用“地面原位拼装+整体提升”技术,通过数字化分级监控平台设定系统参数自动调节,实现对大跨度拱形变截面钢框架屋盖高精度同步提升的动态控制,确保提升过程平稳可控。

武汉康宁10.5代玻璃基板生产线厂房
项目施工期间
黄志强仅用两天时间
就调配了钢材、制作、劳务、机械的
各项资源
仅用90个昼夜
就完成了4.5万吨钢结构安装
该项目最终荣获
“中国钢结构金奖”
(报道支持 - 区委宣传部 中建三局一公司 文、图 - 程曦 晏君 通讯员 - 曾丽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