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夏暖风掠过汉江幽蓝的江面,吹动中铁联集武汉(吴家山)中心站密林的树梢,林边站场停泊的数百辆“湖北造”汽车,即将登上中欧班列(武汉)发往欧洲。
这里,是中欧班列(武汉)始发地,是大武汉“钢铁驼队”链接“一带一路”通达九州的桥头堡。
2021年,武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以下简称“陆港枢纽”)纳入“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因中欧班列(武汉)从临空港开发区始发,由此落户东西湖区。
寂静江畔,变身开放开发热土。历经两年谋划发展,陆港枢纽初具规模。
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东西湖园区。
当初获批时,陆港枢纽由“一基地两园区”(即吴家山铁路物流基地、综保区东西湖园区和汉欧国际物流园)组成。2023年,东西湖区贯彻落实武汉市关于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实施方案,以高质量高水平推动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契机,将陆港枢纽空间拓展至“一核三副”四大片区(即枢纽核心片区、走马岭物流集聚区、汉江沿线拓展区、电子信息制造区),规划面积从3469亩扩大至11349亩。
龙年实干,快马加鞭。
2024年,东西湖区全力推动陆港枢纽起势见效。发挥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构建“通道+贸易+产业”枢纽经济集群,同时以“港产城”深度融合为内生动力,推动建设陆港枢纽新区。
俯瞰中欧班列(武汉)始发站与汉欧国际物流园。
在中铁联集武汉(吴家山)中心站西侧,刚刚竣工的汉欧国际物流园正在进行联合验收,计划在6月投入运营。数日前,该项目顺利通过2024年国际安全认证并获得最高等级奖项——卓越奖。
汉欧国际物流园占地面积14余万平方米,由湖北港口集团汉欧国际投资建设,是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建设项目,湖北省交通物流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武汉市打造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核心项目。投产运营后,集班列服务、公铁集运、智能仓配、冷链加工、平台信息服务、供应链金融等多业态于一体,实现与中欧班列(武汉)无缝衔接。
无缝衔接意味着什么?
1小时内,汉欧国际物流园货物通过连接阳逻港、花湖机场等枢纽,搭乘江海直达航线及国际货运航班发往全球。通过中铁联集、中欧班列(武汉)进出湖北的货物,抵站后可立即进入一墙之隔的汉欧国际物流园,进行储存、集并和分拣,然后经由城市分拨运往目的地。
中欧班列(武汉),再次开启进阶之路。
今年4月,中欧班列(武汉)常态化开行十周年。(湖北港口集团供图)
2023年,中欧班列(武汉)发运1005列,同比增长64.8%。2024年1至4月,中欧班列(武汉)共发运321列。开行至今10年来,累计发运4200多列、超35万标箱,货值达960多亿元,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目前拥有53条稳定的跨境运输线路,辐射欧亚大陆40个国家、116个城市。
基础设施更强,带动营商服务更优,陆港枢纽内外兼修谋创新。
今年4月,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东西湖园区联手汉口海关,探索湖北省首票运用分类监管“区内直转”模式,通关时效提升5倍,为企业节约运输费用400万元,企业从东西湖出口汽车计划从5000辆增至20000辆。之后,湖北省首票铁路出口货物区港一体化监管模式落地,出园时间从1天缩至4小时,“湖北造”精品更快走出国门,抢占国际市场。
吴家山中心站内,即将发往欧洲的“湖北造”汽车。
持续落实的贸易便利化,有力提升了国际贸易。
今年第一季度,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东西湖园区跨境电商清单申报同比增长54.01%。今年前4个月,园区保税电商出区清单申报同比增长69%。
贸易规模加快壮大,陆港枢纽产业加快集群——TCL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创维Mini LED显示科技产业园等项目顺利投产,恒丰、鑫磊等精深食品加工项目抓紧建设,顺丰、京东等物流项目建成投运。
陆港枢纽新型显示产业加速集群。图为TCL智能制造产业园
4月12日,武汉市印发《关于加快推动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三港五区”枢纽经济发展载体。其中明确,依托吴家山铁路基地打造核心陆港,高水平建设吴家山枢纽经济示范区(临铁),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实干巧干,奋笔答卷。
进入五月,107国道东西湖段快速化提升工程主线桥全线顺利贯通,陆港枢纽跨境电商仓库主体结构完工、产业孵化器进入完工收尾阶段。青锋港码头项目1期公用码头(水域部分)建设加速,预计2025年建成完工。陆港枢纽核心区,西城生活广场主要板块陆续封顶,文教体育设施规划配套,宜居新城轮廓初现。
国家战略,武汉担当,网谷有为。
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东西湖行动,将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陆港枢纽正以澎湃动能,推动产城融合的“中国网谷”向新向强——跨与越。
报道支持 - 湖北港口集团、区综保物流产业建设管理办公室、区服投集团、走马岭街办事处
文、图 - 戴东辉 郭川
通讯员 - 徐晨 田玥 刘文婷 陶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