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中心是智慧城市运行的核心,其本身也需要既精心又细心的维护。
位于国家网安基地的中金数谷武汉大数据中心(以下简称“大数据中心”),昼夜承担东风集团、滴滴出行、武汉云等企业数据的运算存储。
电气工程师朱俊主导建立的能源管理体系,每年节省电费近百万元。
在东西湖区首届“匠心临空港”技能人才评选中,朱俊获 “临空港首席技师”荣誉。
整齐排列的机柜上,服务器、交换机指示灯不停闪烁……走进大数据中心,朱俊正在指导分析运维参数。
数据中心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中枢,在数字化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凸显,但如何弥补其高能耗缺陷,朱俊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省电秘籍”。
首要法宝,便是伫立在大数据中心高32.5米、直径10.5米,容积达2800立方米的白色蓄冷罐。
服务器在运行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电能,其中98%的电能转化成热量,需要冷源进行降温散热,保障设备正常运行。
■ 朱俊指导员工分析运维参数。
“如果大数据中心已投产的服务器全部使用冷机降温的话,至少需要5台,每台冷机相当于2300台功率1匹的空调,这又将消耗大量能源。”朱俊介绍,考虑到东西湖区的气候和水资源情况,最终方案优选为蓄冷制冷。
蓄冷罐提前储存低温水,利用低温水循环带走服务器机体热量,进而降低能源消耗。
每年11月底至来年2月,室外低温可实现纯自然冷源散热降温,蓄冷罐只是“候补队员”。春秋时节,可利用夜间低温给高温水降温并存储在蓄冷罐中,供白天使用。夏季全天高温,可在夜间电谷价时,利用电制冷在蓄冷罐内存储低温水,在白天电峰价时用于降温散热,可减少冷机使用,有效降低数据中心夏季的电费开支。
随着服务器逐步增加,蓄冷制冷节能效益逐渐显现。预计满产后,该技术一年可为大数据中心节省 4000 万元电费。
除蓄水罐技术外,朱俊还在省电上处处用心。
哪个区域人多,冷气会自动调大,人少区域则保持节能模式;服务器余热,回收供给园区生活用水加热和空调制热……朱俊用精准控制,在大数据中心能源管理体系中时时处处践行节约。
3年前,在电气行业打拼了10余年的朱俊进入大数据中心,从事能源管理工作。
遇到陌生设备专业问题时,朱俊和团队人员互相探讨、远程请教原厂专家,甚至在下班后再花2至3小时反复调试,“每摸透一台设备,都收获到满满的成就感。”
2023年底,在测试高压柴发设备性能时,朱俊在进行电力系统验证测试时发现,柴油发电机组按照之前预设运行时,只能在两路电源间歇停电时才能启动,一旦有两路电源同时停电就导致柴发自启失败。
■ 巡视机房。(受访者供图)
“数据中心一旦停电,客户企业网站就面临瘫痪,后果十分严重。”朱俊带领团队连夜修改参数,成功排除了双路停电后柴发不自启的风险。
在对设备进行日常检查时,朱俊常被巡检员围住请教问题。“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许多管理诀窍都来自实践案例的启发。”面对提问,朱俊均耐心解答,提出解决方案,或是手把手带他们调试设备,提升新人的专业技能。
除每月技术培训外,朱俊把全员素质培训的课堂搬进了车间机房。通过传帮带机制,先后培养学徒9人,巡检值班员小张由此完成了到巡检副班长、巡检班长的三级跳,考证成为电气工程师。
通过不懈学习,他先后拿到注册电气工程师、一级建造师、一级消防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并获得电气高级工程师职称。
2018年,朱俊担任武汉建设监理与咨询行业发展专家委员会专家;2020年入选中国设备工程专家库专家。
在他看来,每天都要从“新”出发。
(文、图 - 向江月 通讯员 - 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