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亮的大米、金黄的食用油,被一双双热情的手递到商户手中——这并非年节送礼,而是将军路街道综合执法中心为“门前三包”优秀商户送上的表彰奖励。近日,一场小而温暖的颁奖仪式在“零食顽家”店铺门前进行,引来左邻右舍纷纷驻足观看。
城管队员向商户普及“门前三包”事项。
“为什么他们有,我们就没有咧?”围观的相邻商户中传来好奇的声音。执法队员汪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笑着指向“零食顽家”光洁如新的玻璃橱窗、整齐停放的电动车和不见一片纸屑的人行道,“你看,这块区域是不是格外清爽?这就是他们获奖的理由。”
事实上,这场街头颁奖并不只是一次简单的物资发放,其背后是将军路街道跳出“检查——处罚”传统管理模式,转向“激励——引导”新治理模式的尝试。它以实实在在的鼓励,向所有商户传递一个清晰信号:你家门前的整洁,大伙都看见啦。
“门前三包”,顾名思义,是指临街单位与商户对门前范围内的卫生、秩序和绿化管理负起责任,具体包括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它是城市面貌的“第一印象”,也是基层治理的关键一环。
然而,制度唯有真正被认同和实践,才能焕发持久生命力。为系统推进这项工作,将军路街道综合执法中心近期开展了暖心回馈活动,为辖区内60家表现突出的“门前三包”星级商户送上米、油等慰问品,试图唤醒所有商户的“主角意识”。
据了解,将军路街辖区内共有近1600家临街商户,散布于30余条街巷。如何从众多商户中选出示范代表?执法中心没少下功夫。他们一方面加强宣传,挨家挨户讲解政策、发放材料,累计发动300余家商铺参与星级商户评选;另一方面,依托城市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监管全覆盖,严格执行季度星级评定,让商户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以精准引导激活商户主人翁意识。
最终选出的这60家星级商户,无一不是日常维护中的“优等生”:他们坚持每日打扫,确保门前无垃圾、无油污、无积水;主动规范停车秩序,劝阻占道经营;悉心照料门前绿化,营造了良好的经营与生活环境,也为整个片区树立了可看、可学的标杆。
表彰现场,执法队员不仅送来物资,更与商户深入交流,认真记录他们对街区管理的建议。一种新型的治理关系正在这些细微的互动中悄然生长:管理者不再是冷冰冰的执法者,而是与商户站在一起的协作者和支持者。
奖励之外,更深层次的变化正在将军路街悄然发生——这里的城市管理,正逐渐从单一的执法检查转向“服务型治理”。而这一转变,也正是对住建部倡导的“721工作法”(70%服务、20%管理、10%执法)的基层实践。
黄志雄,一位在将军一路巡查二十余年的辅管人员,对此体会尤深。
他提到位于将军一路的一家生鲜超市:“每天早上是他们最忙的时候,进货的纸箱、菜叶等偶尔堆到门口,我们如果一味开罚单,反而容易引发对立。”
于是,他和同事转变思路——主动上前搭把手,帮商户搬运整理,趁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人都是讲感情的,你帮他一次,比他听十次‘严禁’更管用。”
城管队员帮助商户将物品搬至室内。
同样令人欣喜的转变也发生在将军一路的电动车销售集中区。曾经,五家电动车行常年挤占人行道,处罚多次仍效果有限。执法中心改变策略,不再紧盯罚单,而是协助商户划定展示区、施划非机动车停车区位。一年后,这段路变得通畅有序,其中一家商户还被评为星级单位。
将军路街商居共融和谐,探索多元治理新模式。
“我们不能只做管理者,更要做服务者。”将军路街道综合执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强化服务意识,推动“门前三包”走向常态化、长效化,让更多商户从“被动遵守”变为“主动维护”,携手打造整洁、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
东西湖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报道支持 - 将军路街道办事处文 - 向江月图 - 晏君
通讯员 - 熊丁丁 胡辉
责编 - 蔡倩
编审 - 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