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2点,位于慈惠街蔡家社区的来蔡小院又开始忙碌起来,野菜卷、小鱼小虾、巧嫩滑三鲜、农家柴火瓦罐土鸡汤等一道道农家美食从厨房端出,摆上早已坐满食客的餐桌,瞬间打开大家的胃口。
“这个野菜卷真鲜啊!”“这个土鸡汤肉不柴,汤很浓,味道刚刚好!”听到顾客满意的点评,就是老板李魁星最满足的时刻。去年1月份营业以来,来蔡小院也曾经历过数月的惨淡期,但最终用食材和品质征服了游客的味蕾,成为了郷伴慈惠园区的地标餐厅。
今年30岁的李魁星来自河南商丘,家中务农让他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读大学时,他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培养了极好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毕业后,李魁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成为管培生,通过层层选拔,获得集团资助赴泰国深造。
李魁星抓住这次在泰国跟着业内大咖学习食品加工与产业链管理的机会,并暗暗下定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决心。回国后,他从集团基层岗位做起,积累了菜品研发、终端开店等全流程经验。通过6年的努力,李魁星成为了项目负责人,并依托集团产业链优势,在武汉运营30家餐饮连锁门店,成为了亲戚口中有出息的孩子。
2022年夏季,李魁星来到慈惠街蔡家社区探亲,这里秀美的田园风光仿佛把他带回了家乡。蔡家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君在知道李魁星在大企业上班,还负责餐饮门店后,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想法:“这里正在大力打造郷伴慈惠园区,眼下还差餐饮配套,你是否有兴趣?”
刚刚开业时的来蔡小院。
眼见李魁星没有马上答应,王君也不急,而是拿了2个草帽,带着他就在村里溜达起来,每经过一间民房、一处空地、一条道路,王君都会和李魁星畅想以后的发展规划,此时的郷伴慈惠园区尚处于初步阶段,配套仍未成熟,但在王君眼里却是充满无限可能。
2023年初,经过大半年的深思熟虑,李魁星决心在蔡家社区开启自己的创业新篇章,王君得知消息后,马上带着他在村里选址,最终选定了这处既临近慈惠街主干道,又位于郷伴慈惠园区核心区域的地块。
同年5月,在街道给予的租金减免等政策支持下,李魁星开始了餐馆的装修。半年时间里,他住在村子里,既要忙装修,又要在武汉其他区和孝感等地寻找厨师,还要寻找特色食材原料,制定菜单,忙碌的生活让他一下瘦了近20斤。
去年1月,李魁星的餐馆正式营业,餐馆取名为“来蔡小院·乡野菜”,一方面有“来财”的好兆头,另一方面也寓意“欢迎游客来到小院品味佳肴”。
为了体现和市内餐饮的差异化,来蔡小院主打一个“土”字,屋外用一圈篱笆打造成乡村小院,屋内则通过原木桌椅、竹编装饰、老农具等元素布置,散发出浓厚的乡土韵味。
来蔡小院屋内装修布置,散发出浓厚的乡土韵味。
农家菜核心竞争力就是“鲜”,每天凌晨5点不到,李魁星就去慈惠田间选购新鲜蔬菜,鸡鸭鹅等家禽则是选用本地家养,菜单也是精心策划了三个月才定下来。原本以为开业即火爆,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几个月的时间里,经过的游客多,进来消费的却少,营业额一直不理想,这让李魁星有些着急。
或许是知名度不够?或许是大家担心农家菜太贵?......慈惠街道办事处在得知李魁星的难处后,马上化身成“推荐官”,线上通过街道微信公众号发布宣传推文,用图文形式展示菜品;线下前往各个居民区、企业园,发传单,组织“社区美食探访团”,邀请大家担任首批试吃员。
小院菜品深受大家好评。(商家供图)
“本地菜味道就是不一样!”“人均60元,价格很亲民,划算!”“环境挺好,打卡拍照好看!”一传十,十传百,来蔡小院知名度不断扩大,去年下半年,来蔡小院开始火起来了,周末单日最高有200人来就餐,单日营业额可达1.6万元。
同时,随着周边牛爷爷的农场、哈哈乐·欢乐小镇、鹿儿在·欢乐营地、村里咖啡、村里茶馆、金粒·柴窑面包坊等业态的入驻与发展,协调效应开始增长,来蔡小院成为了蔡家社区的“地标”餐厅,在某餐饮点评平台位列东西湖区私房好菜榜第一名,很多市区游客专门开车过来,就是为了体验这来自田间的鲜味。
来蔡小院周边也入驻了特色的面包坊、咖啡馆等,游客体验感更丰富。
“在保持70个餐品基础上,我们每个月都会有新品推出,给客人最丰富的餐饮体验。”李魁星介绍,目前已与周边五家农户达成合作,每月从他们手中购买约7万元的新鲜蔬菜与散养家禽,同时吸纳当地8位居民成为店内服务人员,有效帮助了大家增收。
稳步增长的营业额,给了李魁星足够的发展信心,接下来,他还计划在蔡家社区追加投资,建设来蔡乡席中心,通过深度挖掘汉鄂地区传统流水席文化,用本土菜系,以“一菜一故事”为核心理念,还原童年记忆中的流水席,打造集餐饮体验、文化传承、游玩打卡于一体的餐饮综合体。
报道支持单位 - 慈惠街道办事处
文、图 - 王露
部分图片来源 - 东西湖融媒图片资料库
通讯员 - 林思雨 毛雅倩 杨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