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放战争烽火中走出的军医父亲,到广州军营里摘得“全军先进话务台站”桂冠的女儿郭昕,再到如今军校毕业奔赴部队一线的外孙。
东西湖一个家庭,三代军人,赓续着赤诚报国的血脉。退役女兵郭昕把军旅淬炼的坚毅,化作扎根社区12年的奉献,带领居民共建家园,荣膺多项荣誉,更以笔抒怀,续写着“退役不褪色”的动人篇章。
郭昕的父亲年仅15岁就加入解放军,从战火纷飞的东北战场一路南下,最终踏上解放海南岛的征程。作为部队医院的骨干,这位父亲凭借过硬的文化素养,熟练掌握日语与数百种药品的英文名称,在烽火硝烟中守护着战友的生命。
1954年,他响应国家建设号召,随部队辗转武汉,支援武钢建设。在父亲耳濡目染下,军营的号角早已在郭昕心中吹响。家中满架的书籍,父亲笔耕不辍的身影,潜移默化地滋养了她对文学的热爱。
1990年,18岁的郭昕接过父亲的枪,踏上南下的列车,成为原广州军区某通信总站的一名话务兵。没有便捷的来电显示,仅凭一个月高强度集训,她便以惊人毅力牢记近万个电话号码。
郭昕在部队(右一)。( 郭昕 供图)
三尺机台就是她的战场,信号灯亮,指尖翻飞,每一次接转都关乎军区通信命脉的畅通。在平凡的岗位上,郭昕用一千多个日夜守护着指令的畅通。
1991年全军话务大比武,郭昕与战友们以精湛技艺和钢铁意志,在密语背诵、极限转接等严苛项目中经受考验,最终为连队赢得“全军先进话务台站”的至高荣誉。
凭借出色的表现与优秀的品德,她在连队中脱颖而出,光荣加入党组织。在军营,她以笔抒怀,向军报投稿,用文字记录下女兵们铿锵的青春足迹。
告别军旅生涯,郭昕将军人的坚毅融入新的岗位,在国企建设中勇挑重担。企业改制后,她又在基层社区扎下根来,这一干就是12年。
2007年,郭昕定居金银湖碧海社区。恰逢社区招聘,她以“试试看”的心态当选社区副主任。没有经验,就靠脚步丈量民情,她一户户登门拜访,倾听心声。2年后,郭昕升任社区书记。
郭昕在学校做红色宣讲。 (郭昕 供图)
她发挥专长,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点燃了居民的健身热情。2016年,社区已培育出17支文体团队,千余名居民参与其中。这些团队既是文化活动的骨干,更是社区互助的志愿者,凝聚起邻里真情。
为给社区居民争取更多活动场所,郭昕和开发商展开交涉,将活动场地从原来的300平方米扩大到1000平方米。从施工装修、功能规划到每个细节布置,她都亲自把关,一个多月,没日没夜地忙碌。
在社区书记岗位上,郭昕始终践行着“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誓言。她冲锋在前,将居民冷暖放在心头,尤其牵挂社区里的高龄、空巢老人。她的名字,成了许多老人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的依靠。
在她的带领下,碧海社区先后荣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学雷锋基层示范服务站”等称号,郭昕个人也屡获“优秀共产党员”“基层优秀工作者”等荣誉。
时光转到2021年,郭昕父亲的生命定格在那年6月。同年她的儿子大学毕业,继承外公遗志报名参军。当梦想扎根军营,从新兵的负重拉练、极限越野、再到千米高空勇敢一跃,他顺利实现了向合格军人的转变。
同时他了解到大学毕业生可以参加军考,提干后长期在部队工作,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扎根部队,建功立业。通过努力,最终在今年完成陆军工程大学深造,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继续为军队建设和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数年来,儿子寄回的照片上,黝黑的面庞、粗糙的双手刻下了军营磨砺的印记,唯有坚毅的眼神与担当,如外公当年般闪亮。
儿子在空隙中发来视频问候,那声隔空“拥抱”,让郭昕无比自豪:“将儿子交给国家,我放心。”
郭昕(右一)参加老战士行动团活动。(郭昕 供图)
工作之余,她以笔为剑,将军营淬炼、国企攻坚、社区深耕的历程,化作一个个饱含温度的故事。今年,一篇讲述家族三代从军路的文章在头条平台引发近6万人共鸣。
她还加入东西湖老战士行动团宣传组,走进校园讲述红色故事与三代军旅传承。
临近退休,郭昕心中的未来愈加清晰。她要继续用文字和网络的力量,讲述更多红色故事,分享社区治理的宝贵经验。
报道支持 - 金银湖街道办事处
文 - 李冬
图 - 李义武
通讯员 - 汪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