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烧烤店,馋哭东西湖三代人

2025-09-08 16:06   武汉市东西湖区融媒体中心  

酥脆的基围虾、喷香的鱿鱼、鲜甜的鸡翅……暮色下的吴祁街,东福顺烧烤门前烟火缭绕。食客中既有从小吃到大的老街坊,也不乏专程驱车前来的忠实拥趸。来自硚口的袁先生便是其中一员:“只要来东西湖,必来这儿,毛豆一次都得点两盘!”

从漂泊青年到“新东西湖人”,老板向洪艳以“新鲜”为底线,“坚守”为信条。30载风雨,他不仅烤炙出东西湖夜市的繁华名片,更将凝聚半生心血的招牌化作扶持亲人的基石,用半生守护这一片烟火人间。

1996年,孝感青年向洪艳来到东西湖谋生。初时无依无靠,种过地,卖过菜,当过流水线上的工人。

那时的吴家山,烧烤店还很稀少,一心跨界烧烤的他拜师无门。最终在辗转托请之下,向洪艳才得以在一位老师傅手下习得手艺。

不久后,一辆嘎吱作响的三轮车、一把遮风挡雨的旧伞、一方仅一米的烧烤炉、三张折叠桌,撑起了向洪艳创业的起点。

菜单异常简单:肉串、肉筋、干子、脆骨,没有牛羊肉,一块钱竟能买上六串肉。微薄的三十元日收入,支撑他忙碌至深夜。

然而这伞下的方寸炉火,却悄然点燃了一个异乡人扎根东西湖的希望。

从烧烤摊起家,向洪艳和他的东福顺已在东西湖稳稳扎根。

1999年,命运的炉火开始升温。向洪艳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在四明路租下近60平方米的小店,在吴家山破天荒开出了第一家烧烤门面店。

三名孝感老乡加入,菜单随之丰富,烤鱼、鹌鹑、乌鸡、鸽子纷纷登场。其中那条用炭火只需四分钟便外焦里嫩、售价五元的烤鱼,在武汉尚属稀罕,高峰时日销150条,成为小店的金字招牌。

新鲜是向洪艳坚守的朴素信条。

2003年,29岁的向洪艳将店迁至当时仍显荒凉的吴祁街,并正式取名为东福顺。

彼时的吴祁街没有一家餐饮门店,商铺都是有着围墙的居民楼。东福顺的到来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此后几年间,新店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夜市悄然成形。

向洪艳适时引入炒菜与小火锅,东福顺声名鹊起,成为吴家山烧烤的代名词,食客络绎不绝,辐射至整个东西湖周边。

30年风雨兼程,东福顺从伞下小摊发展为稳固的门店,向洪艳也从一个漂泊的异乡人,成为在东西湖安家置业的“新东西湖人”。这份事业更成就了他的姻缘,妻子与他并肩创业,小店烟火里也升腾着家的暖意。

“做好烧烤,说难也不难。新鲜是底线,串肉要当日现串。”这是向洪艳深植于心的朴素信条。

多年来,他的菜品推陈出新,秘诀在于借鉴与琢磨。他会不定期到同行店中品尝,遇美味便潜心研究。其招牌烤鸡翅,以糖与蜂蜜耐心低温腌制,色香诱人,正是这份“琢磨”的结晶。

让人垂涎欲滴的东福顺烧烤。

生意场上,他笃信一个“守”字:“做生意要靠‘守’,急功近利、投机取巧,行不通。”

近几年,吴家山新添两家东福顺店,皆为亲戚所开,向洪艳无偿授权使用老店招牌。为助新店立足,他亲自前去烧烤、招揽顾客,将凝聚半生心血的招牌化作扶持亲人的基石。

如今已届知命之年的向洪艳,依旧在“折腾”。店内装修几度翻新,只为跟上潮流。然而面对喧嚣的互联网营销,他选择审慎以对,只愿踏踏实实耕耘线下:“烧钱买流量,流量散生意就散?这种法子我不认。”

他深信,东福顺生意长盛不衰,靠的是食客间口耳相传的真口碑。

这份坚守也映照着吴祁街夜市的成长轨迹。向洪艳深知,夜市的繁荣不仅要靠商户自觉,更离不开精细化的管理服务。

如今吴祁街每家店铺均配有垃圾收集容器,店主需自觉做好“门前三包”。吴家山街综合执法中心每日清洗路面,燃气安检、夜间巡查、监控油烟噪音扰民等工作已成常态。

东西湖的飞速发展与人口聚集,为夜市注入了不竭动力,使吴祁街从默默无闻,蝶变为东西湖闪亮的美食名片。

孜然味浸染衣衫,收工常在凌晨两三点,烧烤生活的辛劳向洪艳比谁都清楚。然而,将人生最炽热的岁月奉献给东西湖的夜晚,亲手烤炙出命运的转机与归属,他心中笃定:这一把烟火人间,值得半生守护。

文 - 李冬 

图 - 杨倩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